邓新生严凤英黄梅戏之春
作者:邓新生 假若京剧没有梅兰芳; 假若汉剧没有陈伯华; 假若越剧没有袁雪芬; 假若豫剧没有常香玉。 不难设想,假若没有他们,这些戏曲剧种就会黯然失色,就不会有这些剧种的春天。 那么,假若黄梅戏没有严凤英,我们会说,没有严凤英,也就没有黄梅戏的春天。 严凤英,1930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生于安庆市龙门口余家祠堂的一个小披间里。 罗家岭(严凤英家乡)乡民和孩子爱唱黄梅调和山歌。每当春天,满山遍野长出新的花草时,严凤英就和伙伴们站在高高的山上对歌、唱黄梅调。唱黄梅戏的严云高发现严凤英嗓子好,就无条件地收她为徒,启蒙戏是《何氏劝姑》、《小放牛》等,她的放牛摸鱼的童年生活使她扮演这些角色如鱼得水。严凤英第一次登台是在罗家岭集头偏僻的一个江记茶馆里,那年她才9岁,然而,却掀起了轩然大波。“王八、戏子、吹鼓手”,是旧社会最低贱的行业,给祖宗丢人,在祠堂的宗谱上要打入另册。严凤英是女伢子,就更丢人,要起来坠上石磨,丢进塘里淹死。严云高连夜叫严凤英的师兄带她偷偷地从玉米地里逃到隔河的练潭镇。到了这里,找到黄梅戏名角程积善,这才算正式搭班唱戏,原来她叫小红六,因出海报的需要,师兄张云风临时给她改名叫“严凤英”。从此,严凤英的名字唱响了安庆,唱响了安徽、唱响了全国,唱出了黄梅戏的春天。 1946年,严凤英终于登上安庆舞台,在这里,她遇到了“黄梅戏的梅兰芳”丁老六、查文艳以及李桂兰等黄梅戏好佬,她像禾苗逢到甘霖,拼命吸吮,见到一个好佬,她就天真地跪在他们面前说:“大伯,你教我这出戏吧,我给你当徒弟。”好佬们见这孩子可爱,都热心教她。由于严凤英年轻漂亮,唱腔有浓厚的民歌韵味,观众都喜欢看她的戏,特别是她的《小辞店》,场场爆满。 1952年7月,严凤英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改人改戏改制,她觉得自己真正从最底层的“戏子”变成的文艺工作者了,也真正感觉到她从严冬走进了艺术的春天。1952年11月,她主演的《柳树井》、《蓝桥会》在上海演出,感情真挚,唱做传神,如同山野的一股春风,使人耳目一新;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上海举行,严凤英在《天仙配》、《打猪草》、《砂子岗》三剧中塑造了三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荣获演员一等奖。之后,严凤英在黄梅戏走上银幕的中,也作出了开拓性的卓越贡献:《天仙配》、《夫妻观灯》、《女驸马》、《牛郎织女》先后摄制成影片,使黄梅戏一下子跻身于全国戏曲剧种的前列。 严凤英是心中装着观众的人民艺术家,她从来不计场合不计报酬。那时,剧团里的工资人均60元,给她360元,她心中不安,打报告要求减薪,减到了300元,还不安,又打报告减到250元,这么多钱在当时也算是个“大款”了,然而,她总是用不到月尾,因为,她月月都要救济那些困难户。“”中,她偷偷塞钱给一个得了哮喘病的工人宣老,要他抓紧时间看病,并叮嘱他不要对别人讲,否则又是一条“拉拢人腐蚀人”的罪行。当晚她就服死了。宣老夫妻痛哭失声:“这样好的年轻人为什么要死啊?”是啊,她很年轻,死时才38岁,那一天是1968年4月8日。 严凤英把黄梅戏带进了春天,如今黄梅戏已走进成熟期,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观众忘不了她,黄梅戏同仁忘不了她,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委为她平反昭雪,她出生、成长的安庆为她塑了汉白玉雕像,她的原籍桐城也为她的艺术和生平举办了展览,以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