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真诚享受黄梅戏
天仙配牛郎织女周珊
在合肥市桐城路136号大院长大的孩子,哪个嘴里不会哼几句黄梅戏?岁岁年年,进进出出,他们耳朵里灌满了柔软悠扬的黄梅旋律。对于周珊来说,自懵懂记事起黄梅戏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天天看着母亲和老老少少的同事们一起排戏、演戏、说戏、教戏,梦里哼的都是 《对花》 《打猪草》《夫妻观灯》吧?
他记忆中的童年,即使和同龄人一块儿做游戏时,不管是蹦蹦跳跳扔沙袋,还是爬高上低捉迷藏,嘴里也会念念有词地哼唱那些烂熟于心的戏词:
“东也是灯,西也是灯,南也是灯来北也是灯……”
“天宫岁月太凄清,朝朝暮暮数行云,大姐常说人间好,男耕女织度光阴。”
或者:“龙归大海鸟入林, 董永今日回家门哪,当初上工我是单身汉,今日回家两个人。夫妻双双回窑去,朝朝暮暮不离分。”
整套整套的对白唱词总是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比背课文要容易多了。因此当他十三四岁被送至安庆的安徽省黄梅戏学校正式学艺时,虽然并非刻意为之, 却感觉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说到学戏, 周珊告诉笔者一件遗憾的趣事。 他说其实他的哥哥嗓子也非常好, 家里人也曾经打算让大儿子去学戏的,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当他哥哥正儿八经去省戏校考试时,除了拥有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潘璟俐之子、省戏校前校长潘泽海外孙这样的身份,自身各项条件均十分出众的哥哥居然没有考上。周珊说,这件事他妈妈好像倒是没怎么在意,可是听爸爸念叨不少次,觉得不能理解,奇怪到“气乐了”。
临到周珊学戏,不仅没费一点事,在学校他还受到了很好的指点。特别是给他们上念白课的老师是京剧出身, 一字一句教得极其讲究,这使他明白了戏曲中所强调的“三分唱七分念”是怎么回事,切身体会到念白确实非常能够检验一个演员的功底。 直到今天,不论看戏演戏,周珊对台上人物念白的功夫都非常敏感和挑剔。
到了三年级时,他和一个同班同学被另一位京剧出身的老师选去开小灶学了一出《夜奔》。那一整个夏天,为了练好这段极有难度的戏,他都没顾得上回家,天天呆在学校练功房里练啊练啊,不知流了多少汗,借着这个小戏把唱念做打狠狠地揉到一起练顺溜了,对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有不小的帮助。
1986年戏校毕业后周珊回到严凤英、 王少舫以及他母亲潘璟俐等诸多老一辈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们工作过的省团工作,赶上了在马兰、黄新德、吴琼、蒋建国等人主演的新编大戏《无事生非》里面跑龙套。“进团都要跑几年龙套,我们这样的新人小字辈只能跑跑龙套尾子。那时一年要演不少戏,到外地演出的机会也多,年轻人四处奔跑觉得开心得很”。
跑了多年龙套, 演主角的日子终于来了, 那时省黄梅剧团分为一团、 二团, 一团已有李文、余顺版的《天仙配》,他所在的二团决定也排一台全本的《天仙配》,他和同事周源源分别被安排扮演董永和七仙女。演董永是每个黄梅戏男演员的心愿,在别人看来,周珊终于有机会圆梦了, 可是他却说自己并不喜欢董永这个角色,他觉得自己和董永之间在各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也许因为他清秀机灵的外形与董永留在人们心中的憨厚形象确实不太相符, 而外形的差距连化妆也不太容易解决。
另一个原因是, 《天仙配》一剧他们虽然是从小就耳熟能详,早就信口唱顺溜了,可是真演起全剧来却是另一码事了,戏要一段一段地抠,唱腔要一句一句地磨,身段更要一招一式耐心苦练,非常劳累。周珊虽然平时爱插科打趣,机俏活泼,演起戏来却是个心思很重的人,每到演出前他都不敢分一点神,尤其像董永这样的角色,早就有一个经典的标准定格在人们心中了,多少内行外行都会以挑剔的眼光审视扮演者的表现。远的不说,就以他母亲为例,周珊记得小时候不止一次看过母亲一招一式指导当年扮演七仙女的陈小芳那份耐心和较真劲儿。
“有一天下午,就一个七仙女下凡扮成村姑后对着池塘水“照镜子”(照自己的影子)的动作,我妈跟陈小芳一对一手把手地教,从下午两点直教到晚上七点都没有收工。”这类事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潜在影响,因此一到演董永,整个人就不由自主变得凝重严肃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珊的嗓音柔和圆润富有磁性,演唱韵味醇厚,他扮演的董永中规中矩,质朴本色,每个眼神、水袖、身段里都有特定的内涵,戏味十足,特别契合七仙女那句唱词中形容的那样:“只见他忠厚老实长得好”,格外惹人喜爱。
有了主演《天仙配》的经历,后来更多的时候, 周珊和吴亚玲、黄宗毅两位老师合作演出的《路遇》成为上演次数最多的一折戏,他说这也是他从演出中获得帮助和提高最大的戏。吴亚玲、黄宗毅两位老师都是出了名的一丝不苟,一点松懈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会当场毫不客气地及时提醒和督促他纠正,与他们同台表演每次都要百分之百卯上,一点也不敢走神马虎。 因此 《路遇》也是几位演员在舞台上默契最多、自感配合最舒服的作品。
周珊对他参与演出的小戏《戏牡丹》也很满意,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是那出戏里的吕洞宾,马兰姐饰白牡丹,另一位老演员刘光荣扮演牡丹的爹爹,他则是天真欢快的小道僮。黄新德、马兰两位艺术家的默契、精彩在那出小戏里达到了令人称绝的地步,而背着药箱的周珊跟在黄新德老师后面亦步亦趋满场转,也得到了诸多启发。
此外,《打猪草》中的金小毛、《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红楼梦》中的焙茗、《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四九、《春香闹学》中的王金荣、《回民湾》中的杨中秋都是他曾经在舞台上扮演过的角色,有的可爱,有的欢喜, 有的伶俐, 有的书生气十足。其中,他和曾经也是演员的妻子潘雪萍合作的《春香闹学》给人印象特别深。他扮演书生王金荣,潘雪萍饰小丫环春香,两人把王金荣的既憨且迂、春香的灵动活泼演绎得近乎完美,堪称范本。
不少从来没有机会观看现场演出的戏迷则是从音像作品中认识的周珊。除了参演《祝福》这样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也拍摄了不少作为艺术资料的舞台剧音像作品。有一次周珊和部分同事随团去岳西一个山洼里演出,不想却被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喊出了名字,他非常诧异,原来老人家是通过DVD看过他与何云主演的传统大戏《游龙戏凤》,看到电视屏幕上的“人物”出现在家门口,乡里人格外兴奋,仿佛老相识一般上前跟他们打招呼。这使周珊认识到,只要是演戏,不管是在舞台上还是镜头里,只要用心好好演,都会赢得观众的喜爱。有一些视频作品虽然没有在舞台上演过,但通过电视和网络也达到了传播黄梅戏的效果。由他主演的视频作品还有《金玉奴》 《渔网会母》 《小辞店》 《牡丹亭》等等,他帅气的扮相、韵味独到的演唱赢得了荧屏前为数众多的戏迷好评。
近年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先后投排了多部经典作品,其中根据戏剧大家曹禺先生成名作《雷雨》改编的大型黄梅戏舞台剧于2005年一经上演即反响不俗。这是一部现代黄梅戏,要演得不落俗套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不容易,堪称黄金组合的超强阵容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周珊再次与团里数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同台合作,蒋建国扮演男一号周萍, 吴亚玲扮演繁漪, 何云演四凤,老梅树桩黄新德再次充当大绿叶,扮演剧中的周朴园,“真得味”徐世银演鲁贵,老演员胡玉洁演鲁妈,周珊演的是二少爷周冲。实可谓名家云集,招数各异,台上的腕儿们飙戏飙得过瘾,台下观众看戏看得入迷。 该剧问世十年, 走向全国,不知在多少城市巡演过,赚取眼泪和掌声无数。 《雷雨》上演数载,先后获得多项重量级国家大奖,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入选了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成为第一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黄梅戏作品。
2011年,剧院全新推出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周珊担纲主演,扮演因为爱情被贬到凡间的牛郎。这部几十年前由严凤英、黄宗毅、王少舫、麻彩楼等艺术家主演的《牛郎织女》在当年只是拍成了电影,编剧并没有提供舞台剧本。近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将科技手段更好地服务于舞台?剧院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试在舞台版的《牛郎织女》中植入3D成像效果,将这部省黄梅戏剧院独有的神话剧打造成一部别样的舞台剧,借助科技手法把演员的表演和天幕上的电脑效果融为一体,在舞台上立体地呈现牛郎织女、天兵天将上天入地自如转换的场景。
有了创意之后,科技人员负责攻克在技术上的难题,演员们则要录制影像,并配合舞台上虚拟的影像进行表演。比如,周珊扮演的牛郎在剧中有一场戏要与一边的老牛说话,台上的老牛是通过影像来呈现的,排练时那个位置却是空的,他只能对着空气说话,这很别扭。类似这样的别扭还有不少,好在戏曲的虚拟性发挥了作用,表演时可以一一适应下来。
对周珊来说更困难的是家事。加班加点排练《牛郎织女》时,他和妻子潘昱竹(雪萍)都一头栽在剧场里抽不出身,妻子担任了这个剧的导演,他演男主角。而他们的儿子当时才3岁,既不能时时带在身边,也无流照顾,特别是赶上晚间加班,有时连饭都没时间给孩子做,这让周珊很搅心思。需要夜间加班时,他们就抽个短暂的休息间隙回去把孩子哄睡着再下楼来排戏。可有几次排着排着,儿子却睡到半途醒来,一看爹妈不在身边,小家伙吓得哇哇哭着从家里跑出来找他们。有一次排完戏都12点了,回到化妆室正准备卸妆,却看见儿子又站在一边,大约是习惯了爸爸妈妈这样的工作常态,孩子并没有吵闹,只是不声不响地等着他,一下让周珊很心酸。等他卸完妆来牵儿子,却发现孩子靠在一堆衣服上睡着了。
令周珊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对戏曲有着一股天生的灵气,喜欢听喜欢唱,还能把戏中的台词模仿得惟妙惟肖。孩子以后往哪个方向发展?周珊很坦然:“任其自然吧,看他自己喜欢,一切不刻意,也不强求。”
“不刻意”一直是周珊的人生态度,虽然他在1996年就获得过安徽省96黄梅戏大奖赛青年“十佳演员”称号,是98“严凤英”奖大赛的银奖获得者和2002“严凤英”奖大赛金奖获得者,却从来不以为意,淡然处之, 获奖在他看来, 既天经地义,又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演戏是人生一大乐事。与舞台为伴,琢磨好每一段行腔,把握好每一处细节,入戏深的时候感受到观众的共鸣,满足感会油然而生,这才是做演员的最大享受。